《中国民法典释义与案例评注·总则编》:解码民事法律生活的权威指南
一、立法里程碑与学术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体系迈入法典化时代,而《中国民法典释义与案例评注·总则编》正是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权威解读范本。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立新教授领衔的顶尖民法学者团队编撰,以"条文释义+案例评注"的双重架构,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既满足法律从业者深度研习需求,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理解民法典的钥匙。
二、体系化解读与核心亮点
全书严格遵循民法典总则编的十章架构,构建起逻辑严密的解读体系:
基础原理阐释(第一章)
开篇明义界定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通过第1条"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与第8条"公序良俗原则"的联动解读,揭示民法典的价值内核——既保护民事权利,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体制度创新(第二至四章)
对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进行类型化解析。如第27条监护制度评注中,结合"上海老人将300万房产赠与水果摊主"案例,阐明意定监护的突破性意义。
权利体系构建(第五章)
系统梳理人格权、物权、债权等权利谱系,特别强调第109条人格权保护与第127条数据权益的衔接,回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律需求。
行为效力规则(第六章)
以第143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为核心,通过"杭州小吴股权代持案"等典型判例,解析虚假表示、恶意串通等无效情形。
三、案例评注的实践智慧
书中精选的150余个案例构成鲜活的"法律诊所":
于某诉货运公司案(对应第1条)
法院以"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为由驳回诉求,印证民法典第1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宗旨。
何某诉国土局案(对应第8条)
通过公序良俗原则认定采矿权出让合同效力,展现法律原则对具体规则的补充功能。
这些案例既包含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也涵盖基层法院新型纠纷,形成"条文-案例-法理"的三维解读模式。
四、学术权威与出版特色
作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成果转化项目,本书呈现三大特质:
编纂团队专业性:杨立新教授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编委会成员涵盖法理学、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领域的青年学者。
知识体系完整性:七册规模覆盖民法典全编,总则编作为基石,与后续物权、合同等分编形成有机呼应。
阅读体验友好性:通过"重点条文提示""裁判要旨归纳""关联条文索引"等板块设计,实现学术深度与大众阅读的平衡。
五、适用人群与阅读建议
法律从业者:可作为办案工具书,快速定位争议焦点与裁判依据
法学师生:配套教材使用,理解法条背后的立法逻辑与价值选择
社会公众:通过"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生活场景化案例,掌握依法维权路径
当封面上的天平与法槌相遇,当千年法典智慧融入当代案例,这部著作不仅是对民法典的学术注解,更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实践手册。无论是需要精准适用法律的专业人士,还是希望理解自身权利边界的普通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照亮民事法律生活的明灯。


_01-463x600.png)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