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典正式施行后,如何准确把握合同编的立法精神与司法适用,成为法律实务界与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杨立新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释义与案例评注:合同编》以72万字的宏大体量,构建起"条文释义+案例评注"的立体化解读体系,为民法典时代合同法律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南。这部教育部重大项目成果,既是对民法典合同编的体系化阐释,更是中国民法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之作。
一、学术价值:民法典研究的里程碑
作为民法典评注系列的核心分册,本书开创了"双轨解读"模式:在理论层面,对合同编298个条文进行逐条解剖,从立法目的、规范意旨到体系关联,构建起严密的解释论框架;在实践层面,精选300余个典型案例,形成"以案释法"的动态解读。这种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法条释义的平面化局限,使抽象条文在具体案例中焕发生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预约合同""保理合同"等新增制度的阐释,既梳理了大陆法系的传统理论,又融入中国司法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彰显出中国民法学的理论自觉。
二、实务指引:法律人的案头工具
本书的案例评注体系堪称匠心独运。每个案例均包含"案件事实""裁判要旨""法律评析"三个维度,形成"事实-规则-价值"的递进式分析。在某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中,作者不仅解析了《民法典》第495条关于预约合同效力的规定,更通过12个类案比较,揭示了司法实践中"预约与本约区分标准"的裁判倾向。这种"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使本书成为法官、律师办理合同纠纷时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数据显示,书中引用的最高法院指导性案例占比达37%,充分体现了案例评注的权威性与代表性。
三、创新维度:跨越法域的智慧集成
本书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历史维度,通过梳理《合同法》到《民法典》的立法演进,揭示合同制度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其二,比较法维度,在解释"情势变更""合同解除"等制度时,引入德国、日本等国的立法例,构建起全球化的法律视野;其三,数字化维度,专设"电子合同"章节,对《民法典》第491条进行技术解读,回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律需求。这种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使本书既是一部法典释义书,更是一部合同法发展的百科全书。
四、阅读价值:跨越群体的知识盛宴
对于法律学者而言,本书是开展民法典研究的学术宝库。书中对"合同编在民法典体系中的定位""合同自由与强制的边界"等问题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对于法律实务工作者,本书是解决疑难案件的智囊库。在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作者通过"黑白合同"效力认定案例,系统梳理了《民法典》第789条与司法解释的适用关系。对于普通读者,本书以通俗语言解析"定金罚则""违约金调整"等生活常见法律问题,堪称"民法典普法读本"。
这部承载着学术重量与实践温度的著作,既是中国民法学者献给时代的答卷,更是每个法律人案头必备的智慧结晶。当我们在合同纠纷中寻找法律答案时,翻开这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著作,或许就能找到破解法律难题的钥匙。














评论留言